北京6月21日电(记者 张明)随着《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》修订版即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,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出境安全体系进入新阶段。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,全国已有37家车企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,累计报备数据出境场景182个,涉及自动驾驶训练、远程诊断等核心业务领域。
在政策层面,新规首次明确"数据分类分级管理"制度,将车辆轨迹、生物特征等160项数据列入重要数据目录。国家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在政策解读会上强调:"涉及超过1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出境行为,必须通过安全评估。"某合资品牌法务总监向记者透露,其公司为满足合规要求,专门组建了20人的数据合规团队,年投入超过800万元。
技术保障方面,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研发的"汽车数据安全网关"已在上汽、比亚迪等企业量产车型部署。该设备能实现数据实时脱敏处理,例如将精确GPS坐标转换为500米范围的位置区块。奇安信车联网安全实验室测试显示,新系统可使敏感数据识别准确率达到99.2%,处理延时控制在50毫秒以内。
跨国车企正在调整全球数据战略。大众汽车中国区CTO马库斯表示,已在北京建立区域性数据中心,所有中国产车辆数据本地化存储。特斯拉则推出"数据出境透明化平台",允许车主实时查询数据流向。这种变化带来连锁反应,国内某地图供应商因未能通过安全认证,已暂停向海外车企提供高精地图更新服务。
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近日成立汽车数据安全工作组,中国专家担任副主席职务。参与标准制定的清华大学教授李伟指出:"中国方案的核心是平衡安全与发展,比如采用数据‘白名单’而非一刀切禁止出境。"随着联合国WP.29法规将数据安全纳入新车认证体系,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正在获得全球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