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6日,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"十四五"期间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。截至今年6月,全国社会物流总额预计突破380万亿元,较"十三五"末增长80万亿元;物流业总收入将超过14万亿元,连续10年稳居全球首位。这一系列亮眼数据背后,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现代物流体系效能提升的双重加持。
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181个国家物流枢纽和105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实现全国覆盖,2700余家规模以上物流园区构筑起"通道+枢纽+网络"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。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通过新技术应用和政策推动,"十四五"期间累计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约1.1万亿元,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0.6个百分点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蔡进表示:"铁路专用线接入率提升至25%,网络货运企业突破3000家,这些都为供需高效匹配提供了支撑。"
国际物流网络建设同样成果丰硕。中欧班列已通达欧亚329个城市,航空货运覆盖83个国家213个城市,海运连接度持续保持全球第一。跨境公路运输实现历史性突破——货运车辆首次经公路直达穿越里海抵达欧洲。在快递领域,今年业务量预计突破2000亿件,连续12年领跑全球。
企业竞争力提升成为另一大亮点。全国A级物流企业达10797家,其中555家5A级企业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。7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,头部企业正加速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。"物流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供应链,提供从采购到交付的一体化解决方案。"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胡大剑介绍道。
技术创新正在重塑行业生态。无人驾驶卡车、自动分拣设备在42%的物流园区投入使用,物流大模型在多个垂直领域落地应用。绿色转型步伐加快,新能源内河船舶突破千艘,重卡电动化率创新高。这些变革推动着我国物流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业内人士指出,随着"人工智能+物流"深度融合,我国正从"物流大国"迈向"物流强国"。在即将到来的"十五五"时期,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将继续引领行业变革,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