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6月26日电(记者 王立新)国家发展改革委今日正式发布《硬科技产业准入特别管理措施(试行)》,宣布将在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、航空航天等八大领域实施差异化准入政策。这份被业界称为"硬科技白名单"的文件明确提出,对研发投入占比超15%的创新型企业,将开放政府采购、融资担保等23项传统受限领域的准入资格。据测算,新政策首批将释放超过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。
在量子通信领域深耕十年的中科量芯CEO张维向记者表示:"过去我们研发的量子密钥设备,因资质门槛无法进入金融领域。现在终于可以参与银行系统的招标测试。"这一变化源于新政策第17条特别规定:对持有核心专利的硬科技企业,允许其产品在特定场景先行试用6个月再补办准入手续。类似突破性条款在文件中多达12处,包括允许生物医药企业使用研发数据替代部分审批材料、支持航空航天企业参与军民融合项目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实施采用"双轨制"监管。一方面建立动态评估机制,每季度更新准入企业名单;另一方面设立负面清单,对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研发造假的企业实施终身禁入。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李强透露:"首批试点企业已筛选完毕,包括7家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和4家商业航天企业,预计下月完成资质核发。"
资本市场对此反应迅速。截至今日收盘,硬科技指数上涨3.2%,其中12家拟准入企业股价涨停。但风险投资机构合伙人周明也提醒:"准入放开不等于市场认可,关键还要看产品力。我们评估的30家申报企业中,约四成仍存在产业化能力不足的问题。"
这份历时两年酝酿的政策文件,其影响力已超越经济范畴。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黄峰指出:"这标志着我国创新体系从'守门人'模式转向'培育者'模式,对突破'卡脖子'技术具有制度性意义。"随着首批企业准入评审工作启动,一场关乎中国科技自立自深的制度变革正拉开帷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