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26日,工信部发布《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白皮书(2025)》显示,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达1.2万亿元,较2022年增长280%。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,智能化改造率从2022年的32%提升至77%,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。
走进浙江宁波的雅戈尔智能工厂,5G+AI质检系统正在自动识别衬衫缝制瑕疵。"这套系统将检测效率提升20倍,每年节省人工成本800万元。"厂长李建国指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介绍。类似场景正在全国60万家制造企业上演,山东青岛的海尔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连接90万家上下游企业,通过AI算法优化供应链,平均交货周期缩短35%。在农业领域,新疆棉田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传感器,实现每亩节水40立方米,今年推广面积突破300万亩。
"我们正处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。"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指出。数据显示,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3%,但在芯片、算法框架等基础领域仍存短板。为此,科技部启动"人工智能+"专项行动,计划三年内培育100家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。百度、华为等企业开发的工业大模型已在钢铁、化工等高危行业落地,事故预警准确率达92%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也催生新职业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发布的职业分类目录中,新增了AI训练师、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18个新职业,预计到2026年将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。专家建议,在把握技术红利的同时,需加快建立AI伦理审查和行业标准体系,确保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行稳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