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度调整,中国经济在首季实现良好开局后如何持续发力?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战略部署,以"四稳四进"的辩证思维勾勒出高质量发展路线图。
全球经贸环境正经历深刻重构。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导致全球供应链承压,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,我国外贸企业面临双重考验。会议敏锐把握"危"与"机"的转换规律,创造性提出稳就业、稳企业、稳市场、稳预期的系统方案。这四者构成有机整体:就业稳则消费旺,企业活则供给足,市场稳则预期明,四者良性互动形成经济内生循环。
政策工具箱精准发力,打出组合拳。针对受关税冲击企业提高失业保险返还比例,建立清理拖欠账款长效机制,灵活运用降准降息工具,这些举措直指市场主体痛点。值得关注的是,会议首次将"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"提升到战略高度,既强调筑牢内循环根基,又注重拓展外循环空间。
以制度型开放破局外部压力。近期新增9个服务业开放试点城市,支持外资医疗教育机构落地,彰显中国深化开放的坚定步伐。会议特别强调"加强对企业'走出去'的服务",通过构建双循环枢纽节点,推动国内国际要素高效配置。这种开放不是被动应对,而是主动塑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。
改革与调控的协同效应正在显现。当前政策注重把握快与慢的节奏、加与减的平衡、破与立的转换,既通过应急性政策解燃眉之急,更着眼体制机制改革谋长远之策。这种长短结合、标本兼治的治理智慧,正是中国经济穿越风雨的底气所在。
历史经验表明,每次外部压力都转化为中国深化改革的倒逼机制。从加入WTO到共建"一带一路",中国始终在开放中壮大,在斗争中成长。如今面对新挑战,我们更有信心将压力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动力,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惊涛骇浪中掌舵领航,爬坡过坎时聚力攻坚。中国经济巨轮正以"稳"的定力筑基、"进"的锐气破浪,在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航道上,驶向更加壮阔的海域。这场关乎国运的攻坚战,既需要政策精准度的持续提升,更考验战略定力的长期坚守,惟其如此,方能于变局中开新局,在复兴路上写就新的时代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