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一季度,我国粮食进口呈现结构性调整态势。海关数据显示,1-3月全国累计进口粮食2270万吨,同比下降40.8%,其中除大米进口量微增外,小麦、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及大豆、高粱等饲料原料进口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。这种进口调控策略的实施,对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了多重积极效应:既通过调节市场供需关系促进粮价企稳,又有效保护农民种植收益,进而巩固粮食生产基础,强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。
从战略层面观察,当前进口调控实践正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生动体现。自十八大确立"以我为主、立足国内、确保产能、适度进口、科技支撑"的粮食安全总方针以来,我国始终坚持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思维,通过动态平衡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,精准破解结构性短缺难题。这种"生产-贸易"的跷跷板调节机制,既确保国内粮食市场稳定,又为全球粮食贸易注入中国智慧。
在具体政策工具运用方面,我国构建了分级分类的进口管理体系。对小麦、玉米、大米三大主粮实施配额管理制度,配额外征收65%的高额关税,形成有效的市场保护屏障;而对大豆等非主粮品种则采取灵活关税政策,既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,又降低产业链成本。特别是今年针对美国农产品的精准关税反制,既是在WTO框架下的合法维权,也彰显了维护国家农业利益的坚定立场。
当前国际贸易环境风云变幻背景下,我国展现出大国担当的平衡智慧:一方面坚决反击单边贸易霸凌,另一方面主动扩大对43个发展中国家的零关税待遇。这种"攻守兼备"的策略既强化了粮食进口多元化布局,又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国际贸易体系,为全球粮食供应链注入稳定预期。统计显示,我国粮食储备充足率持续高于国际安全线,多渠道进口格局日益完善,有效化解了外部市场波动风险。
从长远发展视角看,粮食进口的适度收缩释放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信号。通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,我国正在打造"双循环"协同发展的新型粮食安全体系:对内深挖科技增产潜力,巩固18亿亩耕地红线;对外深化南南合作,拓展"一带一路"农业合作新空间。这种内外联动的治理模式,不仅增强了全球粮食产业链韧性,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。